一起旅行

推荐最会玩的旅行达人,提供不一般的旅行灵感。
跟@LOFTER摄影 是上下铺。

逛市集|这个正在进行申遗的菜市场是个什么鬼?

古人蒋瞰:

维多利亚女皇市场 QueenVictoria Market

the corner of Elizabeth and Victoria Streets inMelbourne's CBD


菜市场要申遗,真是逆天了!

 

2013年11月,当我在澳洲回国的飞机上听说维多利亚女皇市场这个让我逛得腿断的地方准备申遗时,恨不能当时就打开手机告诉我在墨尔本的homestay mother:你的预言成真了。

 

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维多利亚女皇市场其实有个非常接地气儿的名字:维妈菜市场。当我第一次跟着homestay mother Helen来到这里采购时,她指着市场周围还存留着的一排一排1878年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的建筑物,说了句“这些目前已经规划成为文物保护类别,不得拆除,差不多好申遗了。”

 

申遗?对一个长在社会主义红旗下的三好学生来说,这件事似乎需要上纲上线到谈谈意义,比如,成功申请到世界文化遗产必将有利于提高旅游的品牌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可它毕竟只是个菜市场,这也行?逛市场以后是不是也可以拔高到“逛文物”级别了呢?

 

不管申遗是否成功,维妈市场都显得不同于其他各地的同类菜市场了。

 



维妈,原来你是个有故事的菜市场

 

距今135年的维妈市场有超过七公顷的占地、千余家铺面,所以旅游书上都称它是“南半球最大的市集”——然而,南半球总共没几个国家;不过你也千万别小觑它,7公顷的面积着实够大,所以,没有大半天逛不下来。

 

大,不算什么,土豪都可以用“大”来刷存在感。关键是历史,板上钉钉,造不出来。维妈市场的历史就是错综复杂的前身,简单来说,由一个墓地,一个牲畜市场和水果、蔬菜批发市场组成,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充满活力的历史。

 

墨尔本最初的市场用方位命名,西部市场,东部市场。注意,两者是有先后的,代表着城市东进。而当东部市场的水果和蔬菜摊位出现过度拥挤状况后,政府便建立了The lower market(如今的熟食大厅、肉类、鱼类摊位和H、I区域)。然而,所在的位置产生了争议——太接近旧墨尔本公墓,使得摊主们拒绝使用(天下人都好风水呐)。这导致这块空间很快转化功能,被用作牲畜和干草市场(为肉市场做储备)。直到1867,一座砖建筑才被像模像样地建起,屠宰场的功能保留,并且专门用来进行肉类和鱼类的零售,直到现在。

 

随后的一年里,除了鱼、肉,市场扩大到水果和蔬菜的批发和零售,促使G,H,I和J区域的建设和划分。H和I区本来就在,没动它,但是G区被拆除建造了装载湾,肉类区和J区不幸被烧毁,只能作为公共广场使用。

差不多时候,Elizabeth大道的商店开始进驻,被烧毁的肉类区开始重建。

 

这之后,出现了Theupper market,它建立不同于Thelower Market,最初并没有将它作为一个市场。其用途经历了学校、钻厅等,当然,最有名的是作为墨尔本第一公墓现场。1877年,市场的A-F区域开始建设,在Victoria街的尽头,是最“去墓地”功能的部分。半个多世纪后,K区和L区建成,一直延伸到了Peel街。

而这其中并非凡事顺趟,1929至1930年间,墨尔本市在如今停车场的位置上建造了60座砖房,专门用来接待批发代理商。看上去很有先见之明吧,但不可避免遭遇了腐败和欺诈的指控(腐败这种事情哪里都有哒)。很快,批发市场搬迁至Footscray,剩下的就是今天沿Franklin街的单排商店了。

也正是那一次的运动,市场的零售和批发分开,是维妈市场作为交易中心的雏形。

 

太曲折了,得画一根时间轴。

 

*


 

蔡澜曾在文章里写过维妈菜市场是墨尔本一宝,“小贩们衣服都穿得整齐,像白领上班,肉类便宜到极点,平均只有香港一半的价钱……此外还有水果芝士,加了樱桃、杏脯、核仁等,进口犹如芝士蛋糕那么柔滑香甜。”

 

我跟着Helen第一次去时恰逢周末,老外们推着购物车一番采购,车篮皆是满溢,各种口音的吆喝声绕梁不息。人们就在那里买菜、买肉制品、买各种新鲜水果,也四处闲逛。看看别人家做买卖的阵势,那简直是在骄傲的表示,“这是我们家的菜市场”。

 

Helen买了上好的羊排肉,合人民币58元一公斤,羊腿肉人民币65元一公斤,一点也不比国内贵。想想人家赚的是澳元,我们赚的是人民币,却吃着一样价格的食物——逛市场了解当地的物价和生活水平,是我的第一感受。

 

然而,它又不仅仅是家门口的菜市场那么简单。

这从我后来一个人逛了好几次可以看出来。把它当一处景点,从外到内观望,不再奔着一样特定物品买完就走人。事实上又喝了咖啡,和不相干的人聊了几句。手里也总不是空的,至少手机里肯定有无数照片。

“又去维妈市场啊?”看我发微博,朋友们总会这么问,“不是去过好几次了么?”

“逛不厌啊”,我说。

 

 

*

 

维妈市场被划分成了几个单独的区域,包括:熟食厅,伊利莎白街商店区,F型货摊小巷,维多利亚市场广场餐饮区,水果及蔬菜区,肉制品厅,有机食品区,普通商品区,维多利亚街商店区以及葡萄酒区。露天,半露天,透明棚顶,石砌屋子,不同造型建筑区分了功能不同的区域。

 

手工艺品里,自然不可避免madein China,不过我们一下看中了色彩艳丽,图案独特的澳洲原著民工艺品。这些半人多高的硕大圆筒原来是澳大利亚当地土著居民的传统乐器Didjeridu(蒂杰利多)。澳洲土著所绘制的图案神秘而唯美,据说传统的图案是由线条、圆圈和点组成,这些图案中通常蕴涵着故事,或者代表了某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或者代表着创世神灵,具有一定的宗教或精神的内涵,其含义在不同部落中有所不同。它们既是艺术品,也是澳洲土著人与外界交流的途径之一。当然,现在的工艺品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线条,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彩。

 

澳大利亚的另外一大特产就是有袋类动物,似乎全世界的有袋类动物都在这里开party,所以,市场上居然也有出售袋鼠皮和袋鼠腿的。不过在亲密接触了这种可爱的动物之后,我实在是不忍直视这类袋鼠产品。

 

相比其他城市的market人潮汹涌多集中在7点-9点这个时间段,维妈市场几乎时时都有人流,而且很平均。当地人一定是最早买菜的一拨,上班族则是最晚的一批,而中间的空当就被游客填了——那些来墨尔本的游人睡到半晌,来买些新鲜的蔬果带到度假式公寓。

 

一到中下午,你在这里见到的都是趿拉着拖鞋,一手喝果汁,一手挑香蕉的休闲人。摊主也很闲,你要不去主动搭话,他很少来问你,更别提农夫有机市场里和摊主交谈,这种闲适也成了它的招牌——在摊位前左拣右挑,摸摸这个,比较那个,都没人来阻拦你。人和食物平等,我不向你做任何推荐,也请不要打扰我午休。

 

 

*

 

维妈市场最棒的地方就是不仅可以逛,还可以在这里把午饭一并解决,11刀(约60元人民币)先买上一打新鲜的生蚝,直接捧着盒子挤上柠檬就可以开始打牙祭。再来一块橙红的三文鱼,让摊主直接切成片,再在旁边的食摊来两块烤得香喷喷的大蒜面包,最后再来上一大袋甜的如蜜的紫色大樱桃,每样食物中都是澳洲阳光和大海的味道。

 

或者去拐角处的热狗店,店主是个相当友善的老头,尽管很忙碌,还是喜欢跟顾客聊几句。请老板对半切开的尺寸,加洋葱、酸菜,再自己加各种芥末、蕃茄酱。要是还惦记着下午茶,像蔡澜那样买些水果芝士,再花上10澳元买瓶品质一流的白葡萄酒,坐在对面不远处免费公园里好好翻晒,真是了不得的享受。


 

澳洲有种好吃的坚果,叫Macdamia,市场上很多摊位都有卖,先来两个尝尝脆不脆,再称半斤用来打牙祭。瞥到旁边的可颂很新鲜,索性在老板自己的位置上坐下。老板也很接灵子,问我要不要咖啡。对面就是咖啡馆,老板是老主顾了,给他2.5刀,还免跑腿费。

这也是维多利亚皇后市场里最吸引人的部分——既有传统菜市场的亲切温馨,食物新鲜,又有现代超市般的清洁干净,逛起来非常舒适。

 

*


 

在澳洲,超市和市场朝着两个方向平行发展,市场从未被大型超市取代,一直和市民生活一起生生不息。农民带来自己的食物,直接在市集上销售,省去了中间环节,让消费者第一时间尝到新鲜。科技带来便利却无法取代生活,鼠标点点,往超市的手推车里丢速冻食品,永远没有在市集里相互问好的乐趣。就像韩良忆说过的,在超市里,没人会附送你一把葱,在市集里却很常见。

 

市场上也绝不仅仅是买与卖,那里有闲适的咖啡馆,有地道的农业知识,还有免费的音乐表演可看……在澳洲,逛市场,绝对是迅速亲近当地文化的方式。

 

市集必须是时装集合地啊,独立设计师将市集作为展示创意的T台。今年3月5日到12月6日的每周六,市场里一个叫“C Shed”的区域就是设计师们的集中地,回国前我去看过一场,大有演绎街头风格的范儿。

 

维妈市场有自己的night文化,这在急剧现代化的天朝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你要知道,澳洲人民都还满重视家庭,超市基本8点都要关门。因此,每周三晚维妈市场的音乐之夜不可错过,爵士、民谣、轻摇滚,既有澳洲本土音乐人,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澳洲本就是移民大国嘛)。写这篇小文时,在墨尔本的好朋友刚发了朋友圈,6月15日晚,墨尔本音乐人Yugotones把60-80年代南斯拉夫的民歌一一献上,让身在南半球的澳洲人民感受到了巴尔干半岛的热烈。我看了下日程(专门的网页queen victoria night market,界面是黑色的),7月6日晚上Jali Buba Kuyetah的专场我会在现场,终于得以一见形似竖琴的Kora。

 

不得不提的是,今年4月29日,墨尔本公共艺术双年展实验室项目(Public Art Melbourne Biennial Lab)就设在维妈市场,十位本土和国际艺术家在市场里安放他们的装置,就因为市集已经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代表物——这个还真和申遗有关,说明父母官们尤为重视。

 

买买菜,看看展,也不用从城市的一头赶往另一头,这才是闲适生活的标准嘛。

 

 

*

 

申遗消息发布出去后的半年,我又去了一次——要不然怎么回答人们追着我问“有什么变化”之类的问题呢!

 

最直观的不外乎空间和时间。

 

为了申遗,维妈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这块土地将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使用,地下停车场也在修建中,为了解放更多的公共空间。哦,还好,升级改造后的维妈市场并没有改名叫XX购物中心。

 

而在时间上,每周七天开放,而且延长到晚上,不再需要翻开记事本查阅繁复的营业时间了——那个时候,维妈市场并不是每天都开放,而且每天的开放时间也不尽相同(周一周三休息,周二上午6时到下午2时;周四上午6时至下午2时,周五上午6时到下午6时,周六上午6时至下午3时,周日上午9时至下午4时),比记中医师每天坐诊还麻烦。

 

然而,又该如何看待当初给到的时间限定初衷呢。记得当初和Helen探讨过,她说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不过度竞争、不过度售卖。那么现在呢?我给Helen打了电话。她倒是没我这么“大惊小怪”——总要适应新情况的嘛,以前的营业时间更短呢,还不是慢慢调整。申遗后,这里还承担着“观光”的功能,总不能老让人扑个空。看来,澳洲人民还没有想象中那么死板嘛。

 

没了?

是啊,澳洲人民依然过着自己的小乐子,情绪稳定。

 

 

*

 

回到开头的申遗。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强调文物类、遗址类物质遗产的保护,澳大利亚根据自身情况,注重各个时期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正如1979年诞生于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针对保护对象所宣扬的:要保护、存留一切“有文化意义的地方”。基于这样的理念,墨尔本的城市遗产,也就不只限于某一类型、某一时期的遗存,只要与城市文化相关联的、有意义的事物,无论是否保存完整,是否满足一时的价值判断,都能进入被关注、受保护、能存留的遗产清单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菜市场申遗也在情理之中。它与这个城市的进化,以及子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国外,市集有它的产生原因。当初,为了搞活经济,方便农民直接在城市销售,墨尔本(一般都是星期天)在制定的场所开辟了集市。只要稍许的管理费,每人都可以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农民、小手工制作者、家庭作坊、街头艺人还有各种小吃都各自寻得一块地盘,开始了自己的生意。与此同时,也促进减少运输和施肥中石油使用,支持小规模的经营者遇见有需求的买家,本地食物网络也因此得以建立。

 

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各种有“文化意义”的遗存,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们认可和传承。

 

这让我想到,在我的家乡杭州,西湖边北山路的蒋经国故居进驻了星巴克和麦当劳,曾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不认可商业(尤其是非本土品牌)和当地文物混搭。最后,两个品牌还是进驻了,且经营得不错,甚至让更多人(年轻人)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意义。我觉得是好事,毕竟,商业只是途径,如果能通过吃吃额呵呵、轻轻松松的方式将“文化意义”进行遗存和传播,目的便达到了,何乐而不为呢?

 

 

 

交通:

可乘坐猫本经典且免费的CityCircle有轨电车到维多利亚女王市场附近下车,下车后只需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

就算你不去维妈市场也不得不错过City Circle,那是专为游客准备、线路穿越了整个墨尔本老城区的通勤&观光交通,车上会播放详细的英文解说。运行时间为周四-周六,每天10:00-21:00;周日-周三,每天10:00-18:00;运行间隔约为12分钟。

 

评论
热度 ( 77 )

© 一起旅行 | Powered by LOFTER